常見以「鳳頭、豬肚、豹尾」形容文章開頭、中段與結尾,要如何才能展現如鳳頭般華麗的精采開頭呢?空口白話無濟於事,我們從大考中心公布的佳作中找找,究竟哪種開頭最能擄獲閱卷老師的目光。
「喧鬧嘈雜的下課時間,我倚著欄杆整理滿腦凌亂的思緒。從四樓向外望去,腳下是一群嬉鬧的學妹,不遠處有幾棵高聳綠樹,而遠方,是無盡的藍天,廣闊地包覆底下的櫛比鱗次」(102年指考作文「遠方」)「那時,陽光浸入了房間,渲染著床單、茶几,以及擺在角落的畫布,如水波般澄清透亮」(103年學測作文「通關密語」)
「清晨的露水柔和地撒在嬌豔欲滴的玫瑰上,玫瑰正用其最濃艷的色彩綻放最奪目的花朵,任何被它吸引想去親近的人,卻又不免被它的小刺刺傷,流下滴滴駭人的血。過去的我就如同玫瑰般……」(104年指考作文「審己以度人」)
就題型而言,「遠方」偏向抒情,「通關密語」偏敘事,「審己以度人」則議論性質較強。但讀者是否發現這三段的共同處呢?那就是「畫面」,更進一步的分析是「以一段具備空間與具體事物的描述鋪展全文」,所以我們「看」到了綠樹藍天、床單畫布、露水玫瑰,「聽」到了喧鬧嘈雜、「曬」到了陽光,「刺」到了手。而且從具體的描述中,閱卷老師會發現作者已經命中題旨,且對文章已有全盤規劃,亦可預期之後如何鋪展全文,就此一段,熟練的閱卷老師對分數也心中有底了。
讀者或許心想「敘事、抒情」的主題似乎比較容易找到可以描述的情境,但議論主題如何設定情境呢?我們再以100年指考題目「寬與深」的佳作來尋寶。
「江上一釣叟,在寬敞而煙霧散漫的白江上,兀自臨深江而釣。他放眼望向蔚藍的天空,見那廣遠的氣闊,而他低眸而見的,是一種深而沉的江底對話。人,總得要在寬處薰習,在深處揣摩。」
從「釣叟」、「煙波江上」到「天空」、「江底」,呈現點、線、面的空間感,並從「廣闊的天、深沉的江」推展出寬與深的主題,情境設定的恰到好處。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中提出「一切景語皆情語」,揭櫫了文學中情景交融的境界,筆者則想補充「舉凡議事皆人事」,只要與「人」有關,定有相對應的「情境」可供描述。
文中有畫、情景交融
欣賞了前述佳作的開頭後,我們如何運用「情境描摹」的概念來寫第一段呢?筆者提供兩個修辭技巧做為參考,首先是感官摹寫,從「視聽嗅味觸」五感找尋線索,例如朱自清在〈荷塘月色〉中以「月亮升高」、「馬路上聽不見孩子們的歡笑」、「妻在室內低聲哼著眠歌」開頭,帶出夜遊荷塘的興致。其次是示現,如琦君在〈髻〉中以追述回憶中母親的頭髮破題,將依偎著母親的情境生動的呈現於文中。對照大考佳作,可發現文章如此開頭的確容易獲得閱卷老師青睞。
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簡丞佐/撰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