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教新聞 : 專家:霸凌者需要被同理 老師的態度很重要
校園霸凌事件該如何處理?道禾實驗學校國中部前校長施行說,處理霸凌沒有具體通則,要看個案情況而定。例如學校老師發現霸凌事件,是否要跟家長說,必須看情況,家長有時是助力,也可能是阻力。家長本身可能就是問題製造者,以此情況,老師並不適合立刻跟家長溝通,但如果家長很明理,就可以敞開來談。
校園霸凌現在成為校園安全顯學,圖為學生們之間的嬉鬧。 本報資料照/記者劉學聖攝影
「老師的態度常是引起霸凌的原因」,施行說,早期老師透過打罵體罰管教孩子,現在老師則用「愛」或「不愛」,讓班上學生被「區分」,「跟老師不是一國的學生,容易被孤立,變成被霸凌的對象」,成為一種「理所當然」的霸凌,因為這群「不被愛」的孩子,讓老師不高興。這種情況下,老師當然不會干涉,因為源頭就是出於老師。
另外,施行認為,被霸凌的孩子不見得是全然無辜,有些孩子講話很容易挑釁別人,若老師發現沒有適當處理,放任不管,同學就會自己出來處理,造成霸凌。
「需要被同理的,往往是霸凌者,而不是被霸凌者」,施行說,霸凌者可能因為有痛苦的經驗,需要發洩,才會有霸凌的行為,老師必須花時間發掘,理解孩子霸凌別人的動機,才能根絕問題。
施行指出,過動、傷病殘障、功課差或情緒自制力不好的孩子,容易在同儕中被霸凌。老師可以利用團體討論的方式,讓孩子把內心的不滿,合適的表達出來,並且設身處地進入同理思考,例如感受講話結巴的同學,講話不停被打斷會是什麼感覺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98/2761698?from=udn-catebreaknews_ch2